“傳統村落保護兩難困境求解”的報道,引發四川日報網“天府問計”平臺網友積極建言——8月14日,本報推出《彞家新寨VS“活態博物館” 怎樣手拉手向前走?》一稿,關註了涼山州僅有的兩個列入“中國傳統村落名錄”的彞族村落在彞家新寨建設中凸顯的衝突與困惑。刊發後,該話題迅速引起“天府問計”平臺網友的關註。各地網友紛紛獻計獻策,為破解“傳統村落保護的兩難困境”拋出“金點子”。
  網友“薛濤”系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研究生,接連向“天府問計”發來兩篇文章。他認為,對於傳統村落的城鎮化,大家應該抱著理性的態度去認知,城鎮化,一定是人類對於美好生活追求的表現形式,不應一提到城鎮化就想到是對傳統的破壞,是對過去的否定。
  傳統村落的發展和保護可以通過新的手法與方式進行演繹,抽取出最需要保護的民俗風情與形式進行保留,這不僅考驗建築師的理論與功底,更需要有良心的建築師,需要以新工匠精神,來留住傳統村落最精華的歷史文化。
  另外,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兩者的匹配,在規劃初期就應予以重視和支持。當傳統文化保護達到一定水平、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後,政府即可適時退出操作平臺,把更多精力投放於秩序保障與維護方面,放手讓市場自由發展。
  德陽網友“安崇民”提出,保護與更新可否兩面行?一方面集約新建村落以改善村民居住條件,一方面由政府主導修葺工作,開放旅游項目,讓農戶、政府和開發商利益均沾。
  平昌縣網友“敢愛敢恨”結合當地靈山鎮清朝民居“花房子”的保護案例提出,歷史文化保護需以本真為要,切忌恣意揣度杜撰,衍生出“四不像”的仿偽作品。
  西充縣網友“苕國先生”認為,文化遺存的保護和開發需謹防“高大上”之風,遵循“不拆不建,就地保護”原則,首要作為是為民修路,其次需提高房屋的適居性。另外,政府還可將部分傳統文化富集區規劃為特色市場,集中售賣地方特產、小吃,展示本地民間技藝。
  不少省外網友也積极參与話題討論,河北網友“殷建光”建議,可通過錄像與錄音等手段,以村落文化電子檔案的方式進行歷史文化的保留和研究,遵循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去修繕和更新村落。
  (四川日報網 鄧童童 整理)
  (原標題:以新工匠精神留住傳統村落的精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08avei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